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現代農業和品牌農業的本質特征,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三產融合成為國家戰略。同年,農業部印發《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2018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的通知》,2019年,農業農村部確認153個縣(市、區)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單位……
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指,全產業鏈或者產業鏈上多點增值,有搞種養的,有搞加工的,有搞銷售服務和在第三產業上進行觀光、休閑、養老、采摘、親子、文旅等延伸價值的,使原本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為綜合產業,使農產品增值,讓農民和農業企業增收。
鄉村振興需要一二三產業融合
中國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這是中國矛盾的第一個方面。第二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同步是農業農村沒有辦法和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同步。
我們要求四化同步,四化短腿就是這個,所以需要追求產業振興,需要追求一二三產業融合。
現在中國已經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產階層,保守估計至少三個億,樂觀估計九個億。九個億多少,把全部歐洲人口加全部美洲的人口加起來等于九個億。我們有這么多需求產生了,得需要有新供給。在這種情況下要催生新的業態,新的業態一定需要一產、二產和三產相加或者相乘,這是融合,是重要趨勢。
如果只做一產,就是農業1.0版本靠天吃飯;如果只做二產,把農業做成二產就是靠地吃飯,靠密集的投入;如果是做農業三產化,可能靠人吃飯,靠人來消費,不管農家樂也好,還是各種各樣的旅游也好。
一二三產融合是盡量把農村的一二三產跟城市里面的倒置過來的一二三產相融合,這樣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布局。我們知道農村肯定一產大,三產少,城市正好倒過來,兩邊相加或者相融都是很好的業態。
如果不做一二三產業融合,我們死路一條。死路一條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目前面臨四種農業模式的競爭:
第一種農業模式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的大農場,意味著一塊地要創造300多倍到500多倍的錢才能跟人家農民資源一樣。中國農民特別努力,現在收入差距拉到跟別人10倍左右的差距,就是我們彌補了30多倍的差距,很不容易。但是這十倍,我們拼了老命,我們已經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銹山和枯山也很難追趕,所以必須考慮到大農場在國際開放中我們競爭不過他,基本的資源條件沒辦法——這是第一種農業。
第二種農業模式是拉丁美洲殖民地農業,一方面是大農場,一方面是小農戶,大農場是國際市場,小農戶為本地市場。
第三種農業模式是歐洲原住民,前兩種農場都是殖民地農場,不是原住民做的。第三種是歐洲中等規模的農場,大概平均的耕種民機是中國十多倍。可能50年后我們做的規模經營頂多達到歐洲版,絕不可能做到美國版,除非來一次大面積滅絕90%以上的中國人口沒了,才有可能做成一個美國版。
歐洲版農業是各種各樣的市民下鄉,60%以上的農業基本上是市民來做,不是農民。市民把加工和服務的理念融入在農場產生增值。
在美國、在加拿大,要提第一二三產業融合,天方夜譚。當在澳大利亞說一個產品要增值,他們眼睛瞪大了,一個產品為什么要增值?農民只用做農業和產品就夠了。面積足夠大,哪兒考慮那些事。
第四種農業就是中亞地區的農業,以六次產業為特色。六次產業是日本一個專家提出的,他說做農民不能只做第一產業,還要做第二產業加工,做第三產業和服務。
他后來意識到做加法不夠,還要做乘法。1+2+3等于6,1×2×3也是6。只要有一項能夠做的比別人好,就產生超過6倍增效益。但是有一項是短腿,你說沒有第三產業,最后一乘等于零,所有做的努力都廢了。現在這個時代不會賣、不會做互聯網的營銷,再好的產品沒有辦法給你帶來收益。所以乘法效應讓我們更有激勵,更有危機感。
在韓國、日本、臺灣地區一種小的農產品可以開發出各種各樣的用途。他們做了柿子冰淇淋,還有柿子茶、柿子功能性飲料,居然還有柿子衣服,柿子里面的色素作為天然的添加色素,一兩千元一件。
打造多元化農業,
創造教育、休閑、體驗等很多價值
為什么做一二三產融合呢?
做農業1.0相當于喂牛養羊,我在內蒙古做調查就是6到9塊錢賣;第二產業就是宰牛殺養就是35塊錢一斤;第三產業就是煮成牛羊湯,賣100塊錢;如果做三產融合,邀請游客到你的帳篷里,一個人產生至少上千元的增值。
由一產到三產融合,六產增值的空間是很大的。
你說我們又不是內蒙古,吸引不了那么多人旅游。那么我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新疆的棉花怎么做出一二三產業融合。
如果只做籽棉兩元一斤,做成皮棉15塊錢,進棉紡廠加工的牛仔褲賣50多元,做棉布銷售是農業3.0,有3.5批發價,有18塊錢棉被芯;如果做牛仔褲國內品牌黑牡丹,能賣80到150元,美國貼中國的標又能賣到699到999元一條。棉花就是這樣從兩元一斤增值到1000多一條牛仔褲的。
棉花作為單品,難以構成一二三產業融合。但是我們打造多元化農業,就可以看到它有教育、休閑、體驗等等很多價值。
比如說讓游客來摘棉花,還可以來紡線,很多人在課本上學紡車,沒體驗,要體驗就要消費;你可以讓他印染布、彈棉花,很多人說你拉琴的聲音跟彈棉花一樣很難聽,但是沒看過自己彈;新郎新娘結婚做一床棉被,棉被自己彈,印上他們的名字,這床棉被價值就升值,還可以讓孩子動手印染;牛仔褲穿完整的不潮,教你自己剪,加上你的品牌。自己磨出來的牛仔褲,最后價格一千元也買……
如果不做棉花的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民很慘。從紀錄片看,農民在1160元的每畝低成本之下,如果他的收益在這個之下掙不到錢,因為地加人工的成本肯定超過1000多,這還是十年前拍的紀錄片。
《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之道》一書中提到,在農業綜合體中,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把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把休閑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農業技術、農副產品、農耕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拓展了現代農業原有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使傳統的功能單一的農業及加工食用的特產成為現代生活方式的載體,發揮產業價值的乘數效應。
農業綜合體具有三大功能:社會公益性功能、企業盈利性功能和生態環保性功能,因此,理所當然地成為發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途徑和抓手。
大荒地村的水稻種植基地位于北緯43°,是世界三大黃金水稻種植帶之一。目前,東福米業有綠色水稻種植基地2000公頃,有機水稻種植基地300公頃,全年加工能力達20萬噸。
東福米業一直秉承讓“消費者吃上放心米”的理念,自成立之初就只加工當季新稻,通過國家級溯源系統讓大米放心可追溯。戰略合作伙伴福來咨詢放大這個獨有優勢和價值,將“大荒地”定位于“中國新米引領者”,塑造“新米”品牌靈魂。
除了種植綠色有機水稻,加工高端農產品,東福米業還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鄉村旅游,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形成基礎條件完備、服務設施齊全和旅游品牌形象鮮明、聞名省內外的四季生態田園綜合體。目前已建成觀光農業與工業旅游區、滿族風情體驗區、休閑度假住宿區、生態溫泉養生區、神農溫泉小鎮居住區等。
廣東江門新會陳皮產業園是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代表之一:
大基地——啟超大道兩側一片綠海,樹上長著“皮比肉貴”的新會柑,標準化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連續23年未發生黃龍病等重大病害。
大加工——新會陳皮產業以前主要加工柑皮,果肉丟棄不要。而產業園里的企業,連皮帶肉吃干榨凈,陳皮茶、餅、酒、醬、調料等產品上百種。
大科技——一個產業園,2 個院士站,20 個產學研合作基地,與 30 多家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專家團隊“一對一”服務。
大融合——陳皮村叫村不是村,一二三產業完全融合。市民來這里購買陳皮,商人來這里交易陳皮,游客來這里休閑旅游,老饕們來這里吃陳皮宴,還有人慕名而來參觀這里的“陳皮銀行”。
大服務——與陳皮產業有關的管理、政策、金融、科技、信息、電商、協會、農資農技問題,可以在新會陳皮產業園里一站式解決。像新會陳皮產業園這樣的國家級產業園,自2017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一共創建了62個,認定并授牌了20個;各地創建的省級產業園加起來超過了1000個,市縣一級的產業園就更多了。
所以說做不做一二三產業融合差異非常大。農業不要只當成生產農業,它又是一個生活農業,不僅是農民的生活,也是市民的生活。它還是一個生態農業,一定要生態環境好,否則沒人來消費。
來源:鄉村振興政策要論,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